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地震時,要因地制宜進行緊急避震

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壞有很大差別,採取的避震方式也不相同。如果地震時你感到顫動很輕,或者沒有感到顫動,只感到晃動,說明這個地震比較遠;晃動不太強時,說明這個地震不是很大,晃動幅度越大時間越長,說明這個地震比較大,在這種情況下,大可不必驚慌失措,只需躲在堅實傢俱底下暫時躲避即可。如果地震時你先感到顫動(上下顛簸)後感到搖晃,說明這個地震比較近,幅度越大時間越長說明這個地震比較大,在這種情況下要因地制宜,立即進行緊急避震。大地震從開始到震動過程結束(不計餘震),時間十分短暫,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,只要選擇得當,堅持過這恐怖的瞬間,就會有生的希望。

  如何緊急抉擇避震呢?首先,要因地制宜,正確抉擇。建築物抗震性能較好的,室內避震成功率較高;建築質量很差的平房,室內避震就有危險,如有可能則應盡量從室內跑出為好,估計跑不出去則應就近躲藏。一般地說,震時就近躲避,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,是應急避震較好的方法。其次,要行動果斷,切忌猶豫,明白室內避震空間。由於預警時間很短,因此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。大量調查資料表明,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,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。這些地方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相對空間。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:堅固傢俱附近;內牆牆根、牆腳;廚房、廁所、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。

  (1)正在工作崗位上的領導要就近組織工作人員避險,震後組織倖存者疏散。

  (2)正在上課的老師,要沉著地指揮學生採取正確的避震措施,讓學生們迅速抱頭、閉眼、躲在各自的課桌下,震後組織疏散,切莫讓學生亂跑。1994年9月6日,台灣發生7.3級地震,我國大陸沿海地區也遭受災害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傷亡者大多為中小學生,這些學生並不是因為房屋倒塌而造成傷亡的,幾乎全是因為臨震驚慌,老師沒有行使職責或沒有避震知識,致使學生亂擠亂跑,無序蜂擁,奔逃中互相擠壓、踩踏而造成的悲劇。

  正確的避險方法是,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:蹲下或趴下,以免摔倒;不要亂跑,避開人多的地方;不要隨便返回室內。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:樓房,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;過街橋、立交橋;高煙囪、水塔下。

  (3)避開危險物、高聳或懸掛物;變壓器、電線桿、路燈;廣告牌、吊車等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