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城市如何提升「抗震度」

汶川地震發生後,人們關心一系列與地震相關的問題。我們居住的樓房,可以抗幾級地震?抗震性能如何計算?什麼結構和材料的房屋,不容易被震倒?既然在現有科學技術條件下,準確預測地震還很難,那麼假如地震來襲,如何逃生?地震如果發生在大城市,會造成怎樣的後果,有何防範措施?就這些問題,記者日前採訪了有關專家。

  房屋設防標準:「小震不壞,中震可修,大震不倒」

  有兩個詞彙,近期在媒體頻頻出現———「地震烈度」與「地震震級」。專家解釋,兩者含義不同,不可混淆。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,它由地震釋放能量來決定,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數值。而烈度,是指地震發生時,對波及範圍內不同地點的影響和破壞程度。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異,它受地震大小、離震源遠近和當地場地條件的影響。

 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副所長、同濟大學教授羅奇峰告訴記者,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全國各地的地震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性情況等,劃定了「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」,該區劃圖反映的是各地區的基本設防烈度。

  如何設定房屋抗震設防水準?國家制定的房屋設計原則是「小震不壞,中震可修,大震不倒」。對上海地區來說,小震、中震、大震分別指的是地震烈度的6度、7度和8度。「可修」是指房屋出現破壞,如出現裂縫,但不影響房屋主體結構;「不倒」是指房屋主體結構被破壞,但沒有倒下,人們可獲得逃生機會。上海的一般建築物抗震設計標準為7度。

  怎樣的房屋結構抗震性能好?羅奇峰指出,我國頒布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,對每類建築結構都有抗震設計與抗震措施的要求和規定,是必須嚴格實行的。相對而言,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,延性強,整體抗震性能好。對我國存在的量大面廣的磚混結構的房屋,規範規定要在適當部位設置一定數量的圈梁和構造柱,加強建築物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,使建築物在地震中避免或減輕破壞。

  在城市,多數住房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結構;高層寫字樓多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。有些市民在裝修房屋時,按照自己的喜好佈局,隨意拆掉承重牆或在承重牆上開洞,這樣做會使房屋「開口」處發生剛度突變,降低結構抗震性能,容易導致房屋破壞。

  不少專家認為,如果某地區建築物的抗震設防標準是7度,那麼學校、醫院這些人口密度大、地震後果嚴重的建築,其設防烈度應該提高到8度。

  規劃先行:大城市要控制災害「放大效應」

  地震短期臨陣預報,是當今世界難以破解的難題。人類對地震孕育、發生、遷移規律和前兆現象的複雜性還沒有完全認識。

  1995年,日本阪神地區發生裡氏7.2級大地震,造成6000餘人死亡,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。而此前,日本地震學界並未在震前對阪神地區採取特別的防禦措施,以至地震發生時,從政府到百姓都感到猝不及防。

  2001年,印度古吉拉特邦發生的裡氏7.9級大地震,也發生在大家都認為不會發生強震的地質構造上,造成了重大的財產和生命損失。地震發生後,一些地震學家甚至驚呼:在印度已找不到安全的地方了!

  地震在不同區域發生,造成的損失也不同。假如發生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,就談不上是災害;但如果發生在大城市,則會造成巨大災害。人口稠密的城市對災害具有「放大效應」。不少專家指出:「只有防字當頭,尊重科學,才能盡可能減輕災害。應該把城市的防震抗災能力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。」

 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、同濟大學教授李傑等專家指出,根據建設部的要求,上海已開展抗震防災規劃的前期工作,其中包括:地震危險性評估;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性評估,應重視「城市生命線」工程,包括水、電、交通、通訊等設施;對已建和新建房屋的抗震性能評估和設防標準設定;避震疏散場所與通道的建設與改造等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應達到的防禦目標是:當遭受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響時,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基本正常,重要工礦企業能很快恢復生產或運營。當遭受罕遇地震影響時,城市功能基本不癱瘓,無重大人員傷亡,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。

  防災意識:能否設立國定「防災日」

  不少專家提醒,在群眾中開展防震知識普及和避險自救互救技能訓練,十分重要。

 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。日本是地震多發國,全世界震級在裡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,20%以上發生在日本。阪神地震發生後,日本進一步加強了對地震的防禦措施。全國各地有許多「體驗中心」,免費向市民開放。這些中心內有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,還有模擬地震室供人們體驗。人們可學習自救互救及心肺復甦等技能。這些模擬地震室有的是社區開辦的,有的是慈善機構或個人出資,在一些地震多發區,模擬地震室像健身房一樣普及,使民眾的防災意識、知識儲備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極大提高。

  羅奇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:汶川地震發生的那一刻,在浦東陸家嘴地區一幢高層寫字樓裡,幾位上海白領正與日本朋友談話。突然樓宇晃動,幾位上海白領非常緊張。而日本朋友則表現輕鬆,事後他們說,「這只是水平晃動,這樣的晃動表明地震波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,遠震危險性不大。如果感覺地板上下跳得很厲害,那麼震中就很可能在腳下,隨後會有更大的水平晃動,那是比較危險的。」

  在日本的許多家庭,都會備有一個專用的急救箱或包,裡面放置了繩索、手電筒、止血繃帶、消毒藥水和瓶裝水等物品,以備災害突發時逃生自救或互救之用。還有的家庭平日儲備一箱礦泉水和餅乾食品,以防備災害發生後導致的斷水斷糧,增加獲救希望。

  羅奇峰等專家建議,我國是否可借鑒日本的做法,每年設定一天為國定的「防災日」,以此加強民眾防災意識,普及防災知識。另外,街道、學校、企業等單位也需經常開展防火、防災逃生演習,經常檢查清理安全通道,習慣成自然,遇到災害時就不會驚慌失措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