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核雕——中國民間工藝的一朵奇葩

核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但是究竟源於何朝何代尚無史書記載,不過最早記載可見於宋朝中期,距今一千多年了。明朝時期,這門民間藝術頗為盛行,當時的平民百姓,達官貴人甚至皇親國戚對核雕都大為鍾情,皇宮裡還專門請有核雕高手,為達官貴人們雕刻桃核,作為項鏈墮和衣飾物。天齊年間(1621—1627),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僅是核雕愛好者,而且也是個核雕創作者。明朝的核雕藝術在我國達到了一個高峰,清人寫的《核舟記》就是記載了明朝王叔遠的核雕作品——核舟,這篇美文列入了我國中學教材,每個中學生都從中領略到核雕藝術的精美。
  在王叔遠雕刻的那枚核舟上,小小方寸中有一個爐子、一把茶壺、八扇窗,還有表情各異的五個人!為此,我們完全可以想見,當時這門民間工藝已達到怎樣登峰造極的地步。到了清朝,核雕家輩出。乾隆年間(1735-1795),有一個叫塗世元(Tu Shi-Yuan)的,就是當時著名的「神工鬼爺」核雕藝術家,他用桃核、橄欖核創作的核雕藝術品叫人讚歎不已。那一時期我國的核雕藝術家真是人才輩出,星光燦爛。兩次鴉片戰爭後,大清帝國走向政治、經濟的衰敗,許多核雕藝術家都紛紛離開京城這個民間藝術的中心,逃難他鄉,於是核雕藝術也開始走向它的波谷。

  廣義上的核雕,是指以各種果核為載體而創作的藝術品,通常是桃子核,李子核,杏核,橄欖核,核桃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它果核;我國傳統的核雕通常是狹義的核雕,即是指以桃核為創作載體雕刻而成的藝術品。

 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國民間工藝中獨成一系,獨樹一幟,不僅因為它歷史悠久,淵遠流長,而且是因為核雕這門工藝有著它自身的特點。首先是核雕創作載體的獨特性。它是以果核為創作原料,這一特點使它同玉雕,石雕,牙雕,根雕等雕刻藝術區別開來,這也就決定了這門藝術與其它工藝的不同,從而在傳統民間工藝中自成一體。

  其次,這門工藝創作的隨意性很小,創作人必須以豐富的想像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思成型,所以,核雕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紋理的限制,尤其是桃核雕。桃核的紋理大小不均,長短不齊,分佈不勻,這給創作人的創作帶來了困難,所以,從我國古代保留下來的核雕藝術品的題材來看,題材都比較單一,大多是飛禽走獸,花草樹木。另外,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藝術品的外部造型。從古到今,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,花籃形,船形,猴形,果核原形,後來也發展到一些變形,茶壺,馬車等等,這相對玉雕,石雕,牙雕來說,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太大了。

  核雕屬於微雕範疇。這門工藝與同是微刻的米刻,發刻又有區別。雕和刻的區別在於,前者至少是三維的,後者是一維的,所以米刻,發刻雖然是微刻,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劃痕,而核雕至少是淺浮雕。核雕工藝的創作,真如《詩經.淇漁》詠唱的:「如切,如磋,如琢,如磨。」需要掌握浮雕、圓雕、透雕、線刻、磨製等技藝,創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寫實性,更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。
返回列表